1、原 文
共敌不如分敌,敌阳不如敌阴
2、译文
进攻兵力集中、实力强大的敌军,不如使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。攻击敌军的强盛部分,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分更有效。
3、来源
此计出自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记载的齐魏桂陵之战。
公元前354年,魏王派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。赵国向齐国求救。齐王招募8万军队,任命田忌为统帅,孙膑为军师,前往援救赵国。田忌原想率兵直奔赵都邯郸,与魏军决一死战。军师孙膑建议说:“魏国出动全部精锐部队攻打赵国,国内空虚,无重兵把守,因此,我们应攻打魏国都城大梁。这样,魏军必定会停止对邯郸的包围,回兵救援本土。”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,带领齐兵向魏都大梁进军。消息一经传开,魏将庞涓慌忙从赵国退兵,火速赶回魏国。这时,齐军在魏军回国必经之地桂陵一带设下伏兵,以逸待劳,作好充分准备。魏军长途跋涉,精疲力尽,遭到齐军的突然伏击,大败,赵国之围也很快化解了。
4、解读
“围魏救赵”原意是指在魏国包围了赵国的时候,不直接去赵国支援,而是通过反过来包围魏国国都的办法,迫使其回救而解赵国之困。后引申为通过围攻来犯之敌的后方据点,迫使其撤回兵力的作战方法。
在这条计策中,“围魏”和“救赵”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,“围魏”是手段,“救赵”是结果。这是一种避实击虚的策略。
在运用本计时,要注意巧妙地选择突破口;采取迂回进攻策略;要避敌锋芒,直捅敌人要害。
周末愉快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