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分段式直溜井是通过将各阶段溜井的上下口错开一定距离,形成分段接力运输的特殊溜井形式。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直溜井的垂直贯通模式,通过空间错位实现多阶段独立运作,既保留了直溜井的高效自重运输特性,又针对性解决了多阶段开采中的协同难题。

在地下采矿作业中,地下破碎硐室是专门设置的,用于集中进行采场大块二次破碎的关键场所。它就像是矿山的“咽喉要道”,在整个采矿流程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。在地下开采时,爆破后的矿石常常会产生一些大块,这些大块矿石如果直接运输,会给后续的提升、运输系统带来极大的麻烦,甚至可能导致运输堵塞、设备损坏等问题。这时候,地下破碎硐室就派上用场了。

矿山总图布置是地下开采与地表运营的衔接环节,直接影响建设投资、生产效率与合规性。据行业数据,山区项目填挖方成本占总投资15%-20%,运输距离每缩短100米可降低吨煤运输成本0.3元。本文结合云南富源县中能煤矿(30wt/a)、大庆油田、新疆英买力油气田等实际项目,拆解四大核心因素的设计逻辑,提供可落地的方案。

地下变电硐室作为矿山电力系统的核心枢纽,其选址需遵循 “贴近负荷中心、保障运输便捷、便于协同管理” 的原则。通常优先布置于井筒附近或与水泵房相邻:前者依托井筒便捷的设备运输通道和通风系统,可降低初期建设成本;后者则通过毗邻布局实现电力与排水系统的协同联动,便于应急情况下的能源调配。

地下避灾硐室绝非 “可选配置”,而是特定条件下的 “生命刚需”。根据《煤矿井下避难所试点建设基本要求》,当矿井出现以下情况时必须建设:
1.水文地质复杂区:受断层、含水层等影响,透水风险系数超过安全阈值的区域,需通过硐室构建防水屏障;
2.超深生产中段:深度超过 300 米的中段,因逃生路径长、救援难度大,需在地下构建临时安全区;
3.远距离作业区域:距安全出口超过 2000 米的生产中段,需确保矿工在自救器防护时间内(通常 45 分钟)有可靠避险场所。

聚力创新,共赢未来 | 黑金刚杨日平总裁出席2025中国钎钢钎具行业年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