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长沙黑金刚实业有限公司官网!
热门搜索:潜孔钻具、顶锤式钻具...
详细信息
首页> 详细信息
地下变电硐室——黑金刚播报
发布日期:2025-11-10
阅读量:18
作者:转自矿山大课堂公众号

地下变电硐室的选址与布局原则

       核心区位选择策略

地下变电硐室作为矿山电力系统的核心枢纽,其选址需遵循 “贴近负荷中心、保障运输便捷、便于协同管理” 的原则。通常优先布置于井筒附近或与水泵房相邻:前者依托井筒便捷的设备运输通道和通风系统,可降低初期建设成本;后者则通过毗邻布局实现电力与排水系统的协同联动,便于应急情况下的能源调配。例如,中央变电所常与主排水泵硐室形成功能集群,通过合理标高设计 —— 硐室地面标高较入口处高 0.5m,较水泵房地面高 0.3m,有效防止涌水倒灌,保障设备运行安全。

1762754702369055290.png


       空间规划的地质适应性

选址时需综合评估围岩稳定性,优先选择岩性致密、节理发育少的岩层,避免断层带及含水层。对于永久性硐室,《煤矿安全规程》明确要求采用砌碹或锚喷等不燃性材料支护,形成刚性防护结构,抵御地压变形与火灾风险。同时,硐室长度超过 6m 时须设置双出口,确保人员疏散与设备搬运的双向通行能力,出口处配备向外开启的防火铁门,门槛高度不低于 100mm,门缝间隙控制在 10mm 以内,构建多重安全屏障。

设备布置规范与操作空间设计

       标准化设备间距配置

硐室内设备布局遵循 “安全间距优先、运维便捷高效” 原则:电气设备之间预留不小于 0.8m 的通道,满足日常巡检与故障处理的操作空间;设备与墙壁间距不低于 0.5m,便于电缆敷设及背部散热。对于无需两侧及后方维护的设备,可优化空间利用,允许适当缩减非操作面间距。这种布局设计不仅符合《井下变电所及硐室质量标准化规定》,更通过工程实践验证,可提升设备安装效率 15%-20%,减少运维人员操作盲区。

        可视化管理与标识系统

所有设备及电缆须配备标准化标志牌,清晰标注型号、规格、整定值、维护人等关键信息,实现 “一机一码一档案” 的精细化管理。例如,高压开关柜除标明额定参数外,需同步标注短路电流校验值与保护装置动作逻辑,便于快速故障定位。通过规范化标识,可将设备巡检时间缩短 30%,显著提升运维效率,降低人为误操作风险。

安全设施配置与系统性防护要求

        电气保护装置的分级配置

在地下变电硐室,电气保护装置构建起多层次安全防线。过流保护是首道关卡,依据线路负载与短路电流计算精确整定动作电流,动作电流刻度值每年校准,每半年现场校验,确保短路故障时 0.2 秒内快速分断,有效切断故障电流,防止设备烧毁与事故扩大。低压馈线配备选择性漏电保护装置,实时监测漏电电流,一旦超过设定阈值(如 30mA)迅速动作,精准切除故障支路;中央变电所增设高压漏电选线装置,利用零序电流方向等原理,在复杂电网中快速定位故障线路,实现故障线路精准切除,保障非故障区域正常供电。

接地系统则是漏电防护的关键,采用铜质扁铁或镀锌圆钢作为接地极与接地母线,接地电阻每季度测试,确保工频接地电阻≤2Ω,冲击接地电阻≤4Ω。通过主接地极、局部接地极及连接导线,将电气设备金属外壳、构架等电位连接,形成全方位漏电防护网络,使漏电电流迅速导入大地,避免人员触电与设备损坏,各保护装置协同配合,全方位保障电气系统安全稳定运行。

       消防与应急防护体系

为应对火灾风险,硐室两端各配置 2 - 4 具干粉灭火器,灭火剂选用 ABC 类干粉,可有效扑灭电气、可燃固体等火灾;并配备不少于 0.2m³ 灭火砂,砂箱单重控制在 10kg 以内,确保紧急情况下单人即可快速搬运,用于覆盖油类火灾,阻止火势蔓延。入口处设置高压绝缘工具柜,柜内配备经半年期绝缘试验的手套、靴鞋及绝缘台,耐压等级满足硐室最高工作电压要求,确保运维人员在带电作业时的人身安全。

防火设计贯穿硐室建设与设备安装全过程,从建筑结构到设备防护构建多层级防火屏障。硐室入口处 5m 范围内巷道采用不燃材料支护,如锚喷混凝土、防火砖等,增强巷道防火性能;电缆穿墙套管须用防火泥严密封堵,防止火灾通过电缆孔洞蔓延,阻止火势蔓延,确保火灾风险可控,保障变电硐室及整个矿山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。

现代化井下变电硐室的升级方向

       智能化监控系统集成

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状态实时监测:通过红外测温传感器采集变压器油温,振动传感器监测开关柜机械特性,数据同步至地面集控中心,预警准确率可达 95% 以上。配置智能巡检机器人,实现 24 小时自动巡测,重点区域(如电缆接头)巡检频次提升至每 15 分钟一次,相比人工巡检效率提升 4 倍,有效解决硐室环境复杂导致的巡检盲区问题。

1762754701886007336.png


       文明生产与可持续设计

践行 “无渗漏、无积尘、无杂物” 的三清标准,电缆沟采用混凝土浇筑并设置防水沿,设备表面实施防静电涂层处理,降低粉尘吸附率。推行 “定置化管理”,工具柜、备件架按功能分区,配备可视化看板实时更新设备运行状态,营造安全有序的作业环境。同时,优化通风系统设计,确保硐室风速维持在 0.5-1.0m/s,既满足设备散热需求,又保障作业人员舒适度,实现安全与效率的双重提升。通过以上设计与规范的系统化落地,地下变电硐室不仅成为矿山电力稳定供应的 “心脏”,更成为践行安全工程理念的标杆性设施,为深部开采的高效化、智能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
1762521113379008971.png


上一页:找不到相关信息
下一页:地下避灾硐室——黑金刚播报